|
|
新闻主题: 未来降解塑料行业商机多 | 发表时间: 2008-06-19 | 资源重复使用是限塑首要目的
今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限塑令”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一政策影响了国人的消费观念。人们重拾布袋子,重提菜篮子;肉用绳子拎,水果用篮子装,成了一些市场的新风景。
小小塑料袋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担当。半个月过去了,这样一个保护环境的好举措是否能顺利实施?消费者是否习惯不用塑料袋?百姓生活因“限塑”起了哪些变化?商家有什么应对之策?相关行业又有哪些新动向?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从“限塑令”实施到现在已经半个月了,塑料袋使用量的减少,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塑料袋生产企业。然而,半个多月来的市场现状,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限塑令”并非仅仅是一道“禁止入内”的拦路虎,它也许能成为成就大业的开山斧。
“限塑”可少用一半塑料袋
“虽然有点不方便,但少用点塑料袋是好事。”采访中,《市场报》记者发现,虽然对自行携带购物袋的麻烦稍有抱怨,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塑料袋收费的反应还是支持的。
北京目前每年废弃64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548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13%。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要过大约5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
“限塑令”的发布,有望使我国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垃圾中的塑料购物袋比例会大大减少。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介绍说,我国塑料购物袋国内消费总量一年大概160多万吨,限塑后估计用量可以减少30%至50%。从资源角度讲可以节约1/3,那背后最少是300万吨石油。从环保角度讲,限塑前有许多超薄塑料袋,大概几十万吨,许多是填埋的,一部分是焚烧的,一部分留在自然环境中。“限塑令”后这方面受到了制约。
降解塑料行业摩拳擦掌
在日前召开的一次“食品包装安全与塑料购物袋交流推广会”上,降解塑料生产企业受到了普遍关注。山西骏博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俊才现场演示了该公司生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BSR树脂。该产品180天后可以达到90%以上的降解。据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环保材料的技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10%以上的份额,只是限于价格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在周围低价的超薄塑料袋和假冒环保塑料袋的围攻下,我们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现在塑料购物袋收费是一个契机,只要摆脱了低价格竞争,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对企业的将来有信心。”一个生产环保材料的企业主这样告诉记者。据介绍,现在全降解塑料很多技术上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但成本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全降解的树脂,最便宜的也是普通塑料的1.5倍以上。
我国的降解塑料行业曾走过一条弯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禁白令”的支持下,国内出现100多条各种类型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因为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所谓的降解并非“全降解”,不能完全分解,且价格高,这些厂商很快陷入倒闭或勉强为生的境地。
“‘限塑令’开始实施之后,垃圾袋的需求明显增大,未来可降解的垃圾袋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企业在‘高’处走不通的时候,不妨考虑向‘低’处走。”著名环保专家董金狮在接受《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限塑令”对塑料购物袋行业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但塑料袋企业并非只有死路一条,除了通过QS认证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外,小型塑料袋厂也可以向低端发展。
据专家介绍,这两年我国的生物降解技术发展特别快,目前参与生产研发的在150个单位以上,但是量都不大。我国目前现在已经有了相关产业,最大规模的单位已经做到1万吨的产量了,但主要做出口,因为西方有这个市场。
据了解,我国去年生物降解产量大概在3万吨左右,而塑料总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所以生物降解要替代塑料袋还是很远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