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生交给你一杯咖啡和一根哨子大小的小管子,要你先尝一小口咖啡,再缓缓地吸一口小管子里的东西:这是搭配咖啡的巧克力吸管。你感受到小管子里可可的香气和粉末充满口腔和味蕾,然后和咖啡的微苦微焦渐渐融合一起。
然后服务生又端来一粒粒褐色像粉圆的透明的小珍珠,告诉你这是主厨的拿手菜:巧克力西洋梨。再来,一个蛋黄般的胶囊,是芒果;碧绿色的是橄榄;白色的是液体mozzarrella奶酪,透明方块状美得像宝石的是番茄,粉末状的是鹅肝,用叉子擎住一个棉花糖似的小球是鱼汤……
每一道菜都美得像艺术品,视觉上的享受不输给味觉。可是这种前卫厨艺让我们对食物原始状态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也叫人越来越不安。
这是某杂志编辑来信邀约一篇谈30年后饮食访谈时,我心中浮出的景象。
上述的当然不是30年后的饮食状态,而是现正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分子厨艺,才发展10年的分子厨艺虽还不能代表30年后可能的饮食样态,却是人类传统饮食与厨艺的截然分水岭,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是未来30年,甚至百年的一个疯狂的无可预测的起点,至今,无人可以预测这股风潮会将人类的饮食带向何种境界,地狱还是天堂。
这个无限可能的时代从颠覆我们对食材的传统概念开始:液体可能不是液体(比如丝绸状的橄榄油),固体可能变成是慕司(比如玛格丽特鸡尾酒变成慕司状),品尝不再只是为了味道,还可能是为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未来的饮食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感官来体验感受。
然而,想设想30年后的世界,或许该回首过去30年的变化。
过去30年最大的饮食革命,就外在技术来说,有各种冷冻干燥真空
等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但与此同时,也在人工调味色素防腐剂的研发上突飞猛进。冷冻干燥技术让各地的食材原料可以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真空
包装烹调让厨师可以轻易地掌握想要的柔嫩度和质地咬感。而人工调味与色素则使我们越来越难以从外貌表面得知食物的新鲜度,防腐剂让我们与天然食物的距离越来越远。就内在概念的演化,一是在概念上更趋于少油少热量的健康理念;二是在食材上的有机和基因改造(用“改造”而非“改良”,因为改造基因对人体健康是否良性仍有争议)。而这两个方向也将继续影响未来的30年。
我相信,鸡肉还是鸡肉,不会消失,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但是也越来越多围圈饲养的工厂饲料
鸡饲料
牛。传统意义上饲养出来的鸡羊牛猪成为真正的珍品,我们或许找到了人工种植松露的方法,但是却越来越没味道,不过,也找到组合出接近拟真的化学松露气味。
但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污染辐射包围,饮食的形态则越来越少,种类越来越模糊。
而料理,将会彻彻底底地无国界了。谈论何谓地道中国菜,日本料理印度菜,似乎没有多少意义,有的话,是强调食材真正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太空包或是无菌室旁养的;鸡牛羊猪是从原野山林中养出来的,不是用生长激素荷尔蒙促长而成的。冷冻食物、快餐食品、工业调理包和维他命丸成为主要的日常三餐,虽然,我们将依然用筷子刀叉享用,依然用漂亮的水晶玻璃
杯喝好酒,反而是一杯纯净无杂质的天然水越来越罕有,也可能贵过一瓶好酒。
海鲜种类越来越少,鲔鱼消失了,鳕鱼也没了,鱼子酱只剩养殖的,而鱼翅鲍鱼早成了传说中的菜肴,只存在于书本里的梦幻料理。沙丁鱼成为昂贵的海产,我们只剩人工养殖的鲑鱼和明虾。甚至,我们可能已经更进一步发明出人工海鲜:比现在的蟹肉鱼肉棒更像真品的假鱼假虾,餐厅里端上桌的鱼排,外形和真正的鱼没有两样,只有吃起来才知道不同。然而,分辨得出真假味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