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食品行业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餐饮品牌都被卷入了信任危机。食品行业真的让人如此难以信任?剖析肯德基豆浆事件的前前后后,不难看出一个原本普通的市场信息,是如何一步步“发酵”成安全事件的。
是谁制造了“肯德基豆浆事件”?
“我认为,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个新闻,冲调也好,现磨也罢,只要确保食品安全,口味得到消费者喜欢,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一名同行昨天在微博上的留言。说得有些偏激,但作为全程跟踪豆浆事件的记者,确实觉得一些信息被不必要地夸大了。
豆浆事件的起因在于某网友在网络上发的帖子,表示在肯德基看到了用来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然后质疑肯德基用冲泡豆浆冒充现磨豆浆。由于肯德基的品牌效应,该信息很快引起媒体关注,而在媒体调查中,发现不仅肯德基的豆浆是冲泡的,永和豆浆等品牌餐饮企业的豆浆也是冲泡的,至于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杂牌豆浆,同样源自豆浆粉。更有细心的媒体发现,一些杂牌豆浆采用的豆浆粉来源不明,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些媒体则为消费者算起了账:采用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现磨豆浆,引发了消费者对有关企业“暴利”的质疑……一环紧扣一环,原本只是对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质疑,变成了对豆浆产品全方位的质疑。
随着永和大王、永和豆浆这两家企业开放厨房或公布生产工艺,以及豆浆事件的始发生地、肯德基给出官方声明后,豆浆事件中的疑点已基本被澄清。首先,肯德基、永和豆浆等品牌承认采用了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方式,但它们并未宣传过自身的豆浆是现磨的。其次,豆浆粉冲泡豆浆的生产工艺得到了专家认可,被认为是符合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生产需要的技术发展,它与现磨豆浆一样,都可以作为经营方式。再次,这些品牌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生产信息全面,并非“三无”产品,也没有查出有质量问题。最后,在生产成本、营养价值等方面,也没有依据能证明豆浆粉冲泡的豆浆就比现磨的差。一言以蔽之,在豆浆事件中,生产工艺、食品安全、企业诚信都没有出现严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同行会认为“没有必要做这个新闻”。
记者以为,通过媒体的调查、社会的关注,最终讲清了豆浆的问题,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放心,还是有必要的。豆浆问题反映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信息日趋透明、沟通越发便捷的今天,哪怕是网络上一条看似不起眼的信息,也能产生“蝴蝶效应”,在整个行业中掀起惊涛骇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如果要违规经营,势必都要好好思考一下违法成本,以及即将面临的舆论声讨。
豆浆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但豆浆事件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个重要问题是,舆论究竟有没有抓住事件的焦点?现在的结果究竟能否解决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在记者看来,有关豆浆的一些真相还有待解开。
问题一:网上的信息能否全信。在最近的这些信任危机事件中,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有网友在网上“曝料”,而且有网友“转帖”。虽然这种方式扩大了影响面,但在信息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歪曲事实,并给消费者留下错误的印象。此前,有网友们转发过快餐业使用 “六翅鸡”、“八腿鸡”等耸人听闻的照片,也被证明是经过处理的图片。可见,网络确实提供了新闻线索,也为监管部门了解民意提供了渠道。但对消费者而言,面对尚不全面的网络信息,也不应采取轻信的态度。
问题二:舆论关注的为什么是品牌企业。目前,卷入豆浆事件的企业大多已自证清白,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客观评价,但仍有一些媒体盯着这些企业不放。记者以为,这是眼球效应在起作用。在新闻报道中,“抓没牌子不如抓有牌子的”、“抓小牌子不如抓大牌子”。但是,一味的抓眼球也可能忽视真相,继而向社会传递出不实的信息。比如,在豆浆事件中,就有媒体为消费者算账,指出批发市场的一包豆浆粉售价才20元,能够冲泡100杯豆浆,每杯成本不过0.2元,从而质疑提供成品的商家怎么能卖出四五元的高价?可消费者仔细想一想不难明白,商家使用的豆浆粉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加上其他人工成本营业成本,最终的定价是市场规律的结果。媒体如果只是为了博眼球而忽视客观,提供的信息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问题三:豆浆究竟有没有问题。从豆浆事件的发展看,记者认为,豆浆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除了目前媒体报道过的情况外,一些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却没有被关注。比如,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冲泡豆浆的豆浆粉究竟合格与否?在品牌企业提供的证据中,它们使用的豆浆粉是合格产品。那么,在批发市场,有记者买到的,所谓20元能泡100杯的豆浆粉,究竟合格不合格?而且,这样的豆浆粉还有多少?公众的眼光是否应该从大品牌转向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