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周运友的人,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经营者,也看不到他身上有杀伐决断的犀利与决断。他传递给人的,只是一个淡定长者的敦厚和温和。
“性格决定命运。”认识周运友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容纳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开国领袖毛泽东不便向人民说清楚,又高明动员数百万年轻人“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1967年,周运友高中毕业时因是农村户口而不叫“上山下乡”,而是“回乡闹革命,建设社会主义”。
那么多城里年轻人到农村以后,傻眼了。“肩不能挑,臂不能抬”的少男少女一下子到了条件那么差的地方,适应就是个问题。况且数百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一起无人敢惹!驻马店汝南县知青农场当时名气很大,打架酗酒,偷鸡摸狗成风,很多人白天都不敢从农场路走。领导肯定管不住。
“我去管他们,保证能管好!”十九岁的周运友找支部书记说,信心十足。“你……”支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小毛孩管小毛孩,岂不乱套了?“你们就让我试一试呗!管不好,我不要工分了。”周运友白天跟着生产队干活,晚上找到支书谈心,40天后成功了,走马上任,成了汝南知青农场场长。
从小在土圪垃窝里长大的周运友对农活轻车熟路,上任后立即抡起三板斧:一、先成立育种小组;二、成立几个生产小组;三、让有门路能先返城的知青回城,农场提供一切方便。没有条件还捣乱的,就严格处理。
管理团队有两点最重要,一是给人希望;二是讲规则。这些急于返城的知青找到希望后,将体内过剩的荷尔蒙迅速转变成劳动力,以前的打砸抢消失了,抢着帮农民收麦子,种玉米。为此,身为知青农场场长的周运友不但成为驻马店地区知青劳模,而且第二年就成为河南省知青劳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管理四年知青农场的周运友后来当上了民兵营营长,再后来到公社任职,但这都是时代给予的。不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清楚,周运友自己也清楚。等知青们一一回城,社会恢复正常,周运友的农民身份越来越明晰,尤其是随着整个社会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周运友清醒地意识到经济的中心在城市,而非农村。
改革元年,周运友怀揣80元钱进城了。从最初的摆烟摊到开批发部,周运友在商品紧俏的这十年抓住了机会,完成了小时候做梦都不敢想的资本积累。
十年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经历两个时代变迁的周运友一直觉得这儿买买那儿卖卖,什么东西都像钱一样,过过手。况且,从商品紧缺到供应过剩这十年间发生了太多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他为此也付出过代价。
那就干实业!这个踏实。周运友决心开家饭店,首先选择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名头响,求者就多。况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是国营企业。周运友坐着绿皮火车从河南驻马店去天津,十几个小时到地方后,人家并不理他。一次、两次、三次……一年内周运友腿站肿多次,一位78岁的退休的狗不理包子老师傅被感动了,答应去驻马店,条件是只做包子不传手艺。周运友欣喜若狂。1987年一个月1.2万元,每晚40元宾馆住着,把老师傅像“爷”一样请了回来。狗不理包子就是狗不理包子,鲜,肥而不腻;香,十八个褶,精致漂亮。周运友在驻马店市委旁边的只有三间房的饭店整天排着长长的队,连市委领导家属也不例外。
手艺手艺,只要是艺都有诀窍。两年后,老师傅因为身体缘故离开,果真没有将狗不理的方子传给周运友。恪守规矩的周运友,也没有穷尽手段去学。
不掌握狗不理包子核心技术的周运友做出的包子自然不是狗不理,他自己知道,后来消费者也知道……
3
生意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周运友的心理落差,不亚于从民兵营营长到摆地摊的小贩。当人们对新店的新鲜感过去,真正需要产品力支撑饭店继续往下走的时候,周运友发现,包子不是狗不理了,再多的熟人也难留住。之前的积累很快就全部贴了进去。
但服输是不可能的,周运友准备重新来过。他打听到西安的百饺宴当时非常红火。在第一次生意中没赚到钱却落个好人缘的周运友,一个人,背着一书包干粮到西安百饺宴,人家看一个农村打扮的人要求加盟,根本不当回事。周运友不气馁,他白天在店里给人家拖地洗碗,饭时喝店里的开水,吃自己的馍,晚上睡火车站旁2元钱的车马店。
一个星期后,总经理受不了,带着管理层请周运友吃饭,说:“老周,你给我们上了一课。如果人人都有你这种精神,共产主义实现就不远了。先前之所以不答应,是因为我们只想着国际化,没想到国内加盟。现在为了你,我们国内试一试。”
包子铺与饺子宴不在一个层次上。现有的三间房不能开饺子宴,周运友回去找驻马店领导,说要引进西安的饺子宴。市领导清楚周运友的为人,将机关食堂花40万装修后,让其经营。西安饺子宴是有文化的,108种饺子,108个花型,108个味道,同时也有108个故事。
饺子宴开张,不仅驻马店的老百姓惊为天人,领导也大开眼界……两年时间,周运友收回所有投资,又给领导们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虽然周运友吸取以前教训学到了手艺,但此一时,彼一时。两年合同到期,西安的人撤走,周边饭店也开起来了。他们纷纷挖周运友培养的人,最后只剩两个。饺子宴不是包子铺,人少开不了工。强撑,就失去了本色。周运友明白,没有特色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掌控不了核心技术,也没有竞争力。
每个人都受制于他的成长经历,每个人也都得益自己的成长经历。
从知青农场场长到民兵营长,从批发部经理到包子铺老板,再到经营百饺宴,周运友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仍是知青农场岁月。许多文学作品将知青岁月的苦难放大了,周运友觉得知青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总体上是纯洁的,有理想的。尽管生活很艰苦,好不容易过节改善一次生活――萝卜白菜炖肉,但每个人碗里只盛两片,最后锅里还剩很多肉……
有技术的地锅,锅里炖的白菜猪肉粉条,锅沿贴金黄的玉米饼子……周运友将美好的记忆定格到二十年前的场景后,立即意识到这就是特色,是岁月冲洗后的特色、历史翻云覆雨的特色、社会变迁过的特色。
1992年,周运友东山再起,在驻马店市解放路第三次开店,定名为:知青地锅村。自己店里生豆芽磨豆腐,自家酿酒,自家地里种菜……尽管当时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危害性的认识远远不及现在普及,但那纯朴的味道,让那些经历过当时岁月的人们,以及因为商业过度对过去产生怀念的人们,一下子找到一个共鸣点,尤其是在驻马店那个知青扎堆的地方。
知青地锅村一下子火了,不仅当地的知青扎堆聚群,天南地北的知青也到那儿联谊。十年后,知青地锅村走出驻马店,杀进省城郑州……
作者:潦寒
产品, 人才, 农场, 加盟, 合同, 味道, 国际化, 开店, 文化, 消费者, 添加剂, 特色, 狗不理包子, 玉米, 管理, 经营, 老板,苦, 西安, 餐饮
版权声明:如果您认为此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的工作人员将会尽快回复并处理。
|